饽(bō)馉(gǔ)为“下里巴人”食品,俗名拨疙瘩,又称面鱼儿,出在延安东部黄河沿岸一带。六升小麦,四升豇豆(若无豇豆豌豆条小豆亦可凑数),置于笸篮,边沥水,边搅拌,以稍有潮湿感为宜。次日,将毛驴套于石磨,磨之,过细箩,循环往复,三四遍即得饽馉之食材,豆子面。面七成,5%的盐水三成,搅拌,以呈黏糊状插筷子不倒为宜。然后,一手操菜刀,一手执竹筷,刀面置和就的黏面坯,抹平,以竹筷将其一丝丝一缕缕拨入沸水中。俄顷,饽馉浮上水面,大者似幼虾,若小金鱼,小者如蝌蚪,游游荡荡,欢蹦乱跳;煮,二分钟,待锅冒花,饽馉泛金黄色,溢五谷香,以笊篱捞入碗中,即OK了。吃饽馉关键在佐点调料。若为中老年,可事先将洋芋、豆角、胡萝卜、西红柿、豆腐、熟肉诸物切成蜜蜂脑大小的丁儿,用清油在锅中烩炒一番,做成臊子,浇而食之。若为两头齐的青壮年,半大小子,最好选择干调而食。干食须有大盘,盘中置浅蝶小碗若干,备以下佐点:芝麻盐、西红柿酱、油泼山葱花、油泼辣子、熟米醋、熟酱油、蒜泥、韭花、泡干盐菜、韭菜、葱花、香菜抹、泡菜、小炒肉、油炸豆腐丁等。蜻蜓点水,将佐点分置于碗,调起,食之。饽馉口感绵而不黏,坚而不僵,外滑内筋,愈嚼愈香。延长县城南,二指宽小巷内,有夫妻二人设店,经营饽馉、豆子面、抿节三样小吃。该店房两间半,一口大铁锅,一张大案板,两把切菜刀。然,县城老幼咸知,食客如蚁,生意火爆。许多人家延客至该店,以饽馉相待,宾主俱欢。省市干部来下乡,坚辞县宾馆的七碟子八碗不受,纷纷光顾该店。县城一叟,少年得志,锦衣玉食,身高一米八,体重二百五,曾官居副县长。然三十岁不到即“三高”,四十才出头患糖尿病,经常吃药敛水,病病歪歪,只得提前“病退”。去职后,每日爬山一次,食饽馉两碗,三年后血糖骤降,顽疾祛除,明眸皓齿,鹤发童颜,今尚健在,寿七十六岁。

起源和历史:拨疙瘩是西北一种家常风味面食,也是甘肃敦煌、酒泉一带特色传统风味小吃。它被中国烹饪协会评选为"中国地域十大名小吃"。

材料和制作:拨疙瘩的主要食材是鸡肉和面粉,调料有盐等。制作方法是把面粉加适量的盐放入水中搅拌均匀,反复揣、揉成面剂,锅里水烧开将面剂子放入碗里,用小铲一个一个拨入锅里,熟透即可。特色拨疙瘩系列有鸡肉、兔肉、鸡珍、红烧肉、排骨、猪手、牛肉、羊肉等多个品种。

特点和口感:拨疙瘩具有口味浓郁,质地柔筋,滑顺爽口,风味独特。它是西北人的家常风味面食,各家各户还有不同的食用方式。

地域和文化:拨疙瘩起源于西北地区,是当地的特色风味小吃。它代表了西北地区的美食文化和传统风味。

健康和营养:拨疙瘩是一种主要由面粉和鸡肉等食材制作的传统面食小吃,含有丰富的蛋白质、碳水化合物和其他营养成分。鸡肉是一种低脂肪高蛋白的肉类,富含维生素B、铁、锌等营养成分,有助于增强身体免疫力。